姐妹诉讼只为房 法官巧算亲情账

发布时间:2024-06-04 21:16:15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姐妹诉讼只为房 法官巧算亲情账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 曹 静

  “铃铃铃……”刚一上班,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曹静的办公室电话就响了。

  她边收拾办公桌,边接起电话:“喂,您好,哪位?”电话另一端传来一个急促的声音:“喂,曹法官吗?是我,杨某某!”曹静听着这熟悉的声音,立即反应过来:“是杨大娘啊,早呀您。”杨大娘接着又像往常一样,开始哭诉:“曹法官啊,您一定要帮我,我没有孩子,房子就是我的命根子,凭啥我的房子我要不回来呀……”

  曹静记不清这是接到杨大娘打来的第几个电话了。杨大娘的案子是一起腾房纠纷,被告是她的姐姐和姐夫。姐妹俩在同一社区各自有一套房子,因为家庭内部原因,二十多年前换房居住。现在杨大娘要求姐姐腾房,想住回自己名下的房子。杨大娘请电视台的法治节目介入,以期解决纠纷,但由于积怨太久太深,未能如愿,便起诉到了法院。一审法院认为当时是自愿换房,姐姐和姐夫也并非强占案涉房屋,认定他们享有在诉争房屋居住的权利,判决杨大娘败诉。杨大娘刚拿到判决结果就开始了信访,2023年5月,这个案子刚立案还没开庭,杨大娘就不停地找法院、找法官。

  其实案件本身的事实情况并不复杂,只不过姐妹俩站在各自的角度都觉得自己吃亏,谁也不肯退让一步,对于换房居住原因也各执一词。

  到底为什么换房,成为这起案子的关键点所在。曹静通过开庭和梳理案件材料,多次与杨大娘促膝长谈,了解到杨大娘终身未婚,无儿无女,退休金也不高,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就想把其名下面积大一点的房子要回来,置换一套小一点的房子,再剩些钱款养老。可杨大娘这想法,姐姐却坚决反对,“法院必须得给我个说法!”

  这个案子,判不难,可判了之后如何执行?杨大娘的养老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调解成为“最优解”。

  开庭时,曹静注意到杨大娘的姐夫和外甥的态度好像没有那么坚决。凭借着多年审判经验,曹静觉察到案件调解的突破口在这二人身上。庭后,曹静单独找到杨大娘的外甥,先是详细询问这方的心结所在,又从法律角度向其分析不动产物权的认定以及换房居住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最后从血脉亲情的角度让其考虑杨大娘老无所依的现状。“法官,您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我妈和我大姨闹了这几年,日子都过得不安生。”杨大娘的外甥坦承了自己的想法,“我现在就想让她们赶紧解决这二十多年的纠纷,让生活重新回归平静。我妈主要是心里不痛快。您看能不能让我大姨再补点儿?大姨没有子女,我今后肯定也不会不管她。”

  既然案件有了调解的可能,曹静让双方分别提出调解方案,并言明各自顾虑,曹静结合两套调解方案,从法理情的角度,制定出一套包括腾换房屋、支付补偿款的具体方式及时间节点以及房屋钥匙、煤水电证等交付物在内的调解方案,并得到双方认可。

  姐妹俩在腾换房屋的过程中仍时有摩擦。“那暖气片是我新换的,我得弄走!”“那盏灯是我最喜欢的,我要带走”像这种细节上的分歧,曹静耐心地一一化解,确保顺利腾房。

  待房屋腾退完毕、双方交接钥匙相关证件、杨大娘交付人民法院的补偿款汇款至姐姐账户,整个调解方案履行完毕时,已经近三个月。姐妹俩也终于换回到各自名下的房屋居住。

  回想整个审理过程,曹静感慨最深的还是尘埃落定后,杨大娘给她写的信里的一句话:“叩谢曹法官,还我公正!”短短九个字,于她却有千斤重,这既是群众对她秉公办案、司法为民的认可,更是激励她在司法战线上继续前行的动力。(本报记者 吴玉萍 本报通讯员 韩 宁 李连申)

(责编:温璐、梁秋坪)